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4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454篇
安全科学   417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1060篇
综合类   3145篇
基础理论   528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413篇
社会与环境   570篇
灾害及防治   9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3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及方式分析问题,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特征,包括公开性、双向性和参与性,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利害关系人、法律制度、公共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探讨了公众参与有效性要素的措施,主要有公众人员的选择、公众赋予的权力、参与时间的选择、解决矛盾能力和公众参与形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42.
松花江(黑龙江省段)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改进措施,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改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程序,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内涵,从水资源量、水资源消耗量、水资源质量影响三方面出发选取了指标,构建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为评价与预测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为提高高校本科生实验及实践类课程教学水平,基于笔者十余年实践类课程教学实践,介绍了以课程形式新建的具有研究性特质的系列本科生教学实验,实验素材主要源于“理论课程中的经典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实验和成熟的社会应用技术方法和规范”,最后基于具体实践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上述系列研究性实验的教学细节和流程.希望本研究的探索工作能够为中国高校实验教学的深入改革,以及建立基于学科的国家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44.
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是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十一五”以来,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在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总结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完善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合理化建议.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初步具备了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主要地级城市的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的实时监测能力.但由于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于2008年底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依然存在点位数量和代表性不够、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软件系统功能不成熟、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质量控制技术、运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第一,增加自动监测站数量,点位布设更有针对性;第二,增加自动监测站的类型;第三,加强软件系统的分析和控制能力;第四,完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质保体系;第五,完善运行维护体系;第六,增强国际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45.
"十一五"期间,中国对COD和SO2两种污染物开展总量减排工作,预期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构建起来的总量减排数据核算体系为中央政府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减排数据,是减排取得成功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减排数据核算体系来对总量减排的成功进行制度性解释。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描述了中国减排数据核算体系的组织机构及其基本职责,整理出了自下而上的数据生成、流动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数据核查、反馈机制,归纳出总量减排数据核算体系相较于传统环境统计的基本特征:一是设立了区域督查中心和各级总量控制部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二是数据的双向流动机制,中央拥有对减排数据的审核权和最终确定权,并且会将正式确定后的数据逐级反馈给地方政府并应用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考核当中去;三是在数据核算中采用环境监测数据,并因此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四是减排工作全过程数据核算。这些新特征使得中国减排数据核算体系得以提升减排数据质量,对地方政府可能的违规行为进行约束;将减排绩效与地方政府考核相结合,通过政治激励促进地方政府开展减排工作;加强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保障减排工作的开展和完成。但现有数据核算体系仍然存在监测数据利用不到位而导致行政成本较高、减排量核算细则"一刀切"导致政策公平性缺失等亟需改进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泛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以上的政区为例,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9~2013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名划分4种类型,提出未来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13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C∈[0.5,0.8],整体位于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0.3,0.5],整体属于中度耦合协调;(2)1999~2013年泛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仍表现负相关的特征;(3)未来苏南地区、皖江地区、杭甬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布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环境;而苏北地区、皖西地区、浙西南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实力各种要素的投入,并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47.
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二者间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一致的追求。以皖江区域10个城市作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区域2002~2011年的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过去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测定的协调度数据,建立了协调度自回归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探究了未来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发展水平经过拮抗期和基本协调期后不断提高,将于2019年前后趋近高质协调发展阶段,即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有序互动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8.
While fossil fuels greatly contribute to human society,they pose great challenges to natural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and climate change.Developed countries,like the United States,formulated strategic measures to ensur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eading positions in the world.These measures include new green policies,development of shale gas,revitalization of nuclear power,energy independence,reindustrialization,and new low-carbon development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renewable energy.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so trying to introduce balanced strateg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lobally,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being transformed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trend.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provides new strategic factors to further this development.China should take substantial action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new road:China is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changing its development mode,so it is vital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path.This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mes at the high price of consuming too much resources and scarring the environment.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can help the transition of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data of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two-type developed countries"with an understanding that not all developed countries must take the same development mode.He also holds the view that China should achieve modernization in a more energy-saving and more carbon-efficient mann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two-type developed countries.An analysis of"two competitions"that China is facing shows that changing the developing mode is urgent and China should grasp this opportunity in the next five to ten years,which is a key period for this transi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three-step process.Low-carbon developm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It,however,can expedite the tran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is is a low-carb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path.Tran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includes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reen and low-carbon energy strategies,low-carbon society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garbage sorting and utilization,innovation of urbanization,etc.Improvement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s water safety,environment and climate monitoring system,intelligent energy web,basic database,etc.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ation’s basic research level.In summary,it mitigates backward production capability,extensive development,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while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cientific development,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49.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开发轴线,近年来已经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协调东中西3大区域、推进双向开放、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流域经济发展为视角,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出发,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历程,从经济地位、产业集聚、航运建设、岸线开发、沿江交通等5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并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业发展与布局、生态环境影响、港口建设与发展、城市群培育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改革考核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强化流域协调机构与建立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0.
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近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逐步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而自长江经济带初步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我国学者对长江经济带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通过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了解分析文献来源规律,梳理总结文献研究内容,有利于相关学术研究的推进。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文献来源进行分析,接着对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辨析,再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协调与合作、地区与长江经济带关系与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的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探讨,最后从加强交流合作、宏观微观结合、经典理论应用、关注交通研究、流域联动机制及视野动态开阔等方面对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